新華社記者 馮武勇 劉秀玲
  即將前往北京出席第三屆世界和平論壇的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6月1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積極和平主義”是一種狹隘的思維方式,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第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將於本月下旬在清華大學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追求共同安全:和平、互信、責任”。鳩山由紀夫將連續第三次作為嘉賓出席論壇。對此鳩山認為,中國主辦這一論壇,發出和平訊號,這對亞洲整體和平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談到不久前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裡拉對話會,鳩山指出,在那次對話會上,安倍散佈“中國威脅論”,宣揚以所謂“價值觀”區分你我,並基於這一思維討論行使集體自衛權問題,這與其說是“對話”,不如說是在拉幫結派。鳩山說,把參與對話者分成自己喜歡和討厭的陣營,只跟自己喜歡的陣營談合作,這就不能稱作是對話。而相比之下,世界和平論壇主張通過對話,求同存異,是更具建設性的論壇。價值觀不同的人和國家通過對話剋服價值觀差異,找到利益共通之處,這才是對話的真諦。
  鳩山指出,以所謂“價值觀”分類,把與己不同價值觀的國家視為威脅,主張對其武力壓制,這就是安倍“積極和平主義”的思維方式。然而,這種想法太狹隘。他還強調,如果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那就意味著開啟了通往戰爭之路,意味著將來可能會與美國等國家一起參與戰爭,而戰爭與和平是絕對水火不相容的。日本放棄和平主義就意味著放棄了國家的真正之寶。
  鳩山進一步指出,安倍政權鼓吹“價值觀外交”、“自由繁榮之弧”,煽動對中國的警戒和對抗,試圖拉扯“中國包圍網”。但美國並不一定會贊成日美聯手壓制中國的想法。安倍政府搞“價值觀外交”、“中國包圍網”最終可能導致日本自己被孤立。國際社會難免會問,日本為什麼要對其他國家行使集體自衛權?為什麼要出口武器?為什麼要走上更容易發動戰爭的道路?當其他國家反過來覺得日本才是威脅時,就會孤立日本。日本想包圍別國,結果很可能自己被包圍。
  鳩山還認為,安倍政府對美國的真實戰略意圖存在誤讀,以為反覆強調日美同盟紐帶的重要性就能討得美國歡心。其實對美國來說,中國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大。這是一種大趨勢。
  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信會議上提出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為核心的亞洲安全觀,引起鳩山的強烈共鳴。他說,自己對習主席提出的倡議很感興趣,尤其是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提法。亞洲作為一個整體,應該為提高亞洲整體信賴關係展開合作。現在的日本領導人沒有這種合作意願是不行的,日本也應該參與到這種合作的命運共同體當中。
  鳩山認為,在通往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首先要剋服鄰國之間的相互厭惡感,改善國民感情。鄰國之間感情對立的主要原因是歷史遺留的領土糾紛等問題,這需要從歷史事實中找出解決方案。尤其是日本,應該有更大的勇氣正視歷史事實。
  鳩山說,要剋服日中關係中當前的困難,釣魚島問題不能迴避。當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和中國總理周恩來達成“擱置爭議”的共識是事實。將爭議留給後人解決,這是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值得繼承,日方需要更好地理解這一精神。
  2012年日本政府對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後,中日關係陷入新的低谷。鳩山在這種大背景下曾多次訪華併發表公開演講,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主張日本應正視事實。他認為,日本民眾需要更多地瞭解歷史事實,要有正視事實、承認事實的勇氣。他還在接受採訪時說,在日本,也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人。毫無疑問,很多日本人希望與中國搞好關係。
  觀察
  日本推動武器出口的野心與危險
  馮武勇
  6月16日,以三菱重工為首的日本14家軍需企業將集體“亮相”歐洲國際防務展,這是日企首次參加這一世界防務領域的頂尖展會。
  錶面上看,參會乃是企業行為,但真正推手卻是日本政府。據參展廠商透露,日本內閣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後,防衛省和經濟產業省即召集國內主要軍需企業,呼籲其參加歐洲防務展。據悉,三菱重工等參展企業將主要展示運輸裝甲車模型、陸上自衛隊軍車、地雷探查器等。而這正是日本武器裝備試水海外的重要一步。
  二戰結束後,“日本製造”一度以質量和技術含量風靡全球,但在林林總總的出口產品中,從不包括“日本製造”的武器。因為根據日本和平憲法精神,日本戰後長期奉行武器出口禁令。
  然而安倍政權上臺後,一塊一塊拆除了日本戰後奠定的和平基石。尤其是“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的出爐,大幅放寬對外輸出日本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的條件,為日本武器裝備進軍海外掃清了最大障礙。
  很快,安倍政府在武器出口領域開始了狼奔豕突的行動。6月11日,日本和澳大利亞舉行外長和防長參加的“2+2”會議,就締結共同研發“防衛裝備”協議問題達成一致。根據協議意向,日本計劃向澳大利亞提供潛艇技術,澳海軍預計嚮日本購買12艘常規潛艇。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澳計劃在今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澳期間正式簽署“防衛裝備”合作協議。這是日本繼美國、英國後簽署的第三個“防衛裝備”合作協議,也將是日本戰後首次對外出口尖端軍工技術。
  此外,日本政府也不忘推動軍需企業“走向世界”。除了鼓勵日企參加歐洲國際防務展,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本月12日召集主要7家軍需企業,就改革防衛裝備採購、開發、國際合作等征求意見。所謂官商一體,日本將軍工業做大做強、讓本國軍火走向海外的野心可見一斑。
  不容忽視的是,日本國內軍需產業發“戰爭財”的渴望與貪婪是促使安倍政府解禁武器出口的重要推手。
  早在1995年,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聯下屬“防衛生產委員會”就開始呼籲政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冷戰結束後,全球軍工業出現了由冷戰型軍需到地區衝突型軍需的重大轉折,美歐軍工產業隨之出現重組和整合高潮。但日本軍需企業迫於國內政策限制,無法參與全球軍工業的大洗牌中。此外,受“武器出口三原則”限制,日本國內軍需市場有限,武器裝備採購和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尖端軍事技術明顯受制於歐美。
  2013年12月,安倍政府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和《防衛計劃大綱》中,對日本防衛產業現狀和軍備體制流露出很大的危機感,兩份文件均提出需要修改武器出口禁令。
  其實,早在“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出台前,安倍政府已經以官民一體的方式在海外發起軍火推銷攻勢。日本共產黨在不久前的國會質詢中,出示了一份反映安倍與日本軍需產業界緊密關係的資料。資料顯示,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安倍對俄羅斯和中東、非洲、亞洲等15國的訪問中,主要軍需企業密集陪同出訪。其中,三菱重工、IHI這兩家日本戰機和戰艦的主力製造商出現頻率最高。
  為順利推動武器出口,日本政府還計劃在2015年度成立防衛省直屬的“防衛裝備廳”,專門負責日本與外國政府及國際機構間的武器出口談判事務。
  利益的驅動固然令日本在武器出口方面一往無前,但安倍政府急於解禁武器出口,其背後卻有著更具進攻性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動機。
  (據新華社)
  驟然加快解禁集體自衛權步伐
  新華社記者 劉秀玲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6月1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強調,如果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那就意味著開啟了通往戰爭之路,意味著將來可能會與美國等國家一起參與戰爭。近日,自民、公明兩執政黨圍繞修改解禁集體自衛權憲法解釋的協商猛然提速。
  分析人士指出,對首相安倍晉三來說,能否解禁集體自衛權早已不是問題,如何讓解禁的過程顯得“民主”才是他向自民黨下達的課題。照目前形勢來看,安倍政權有可能在6月22日本次國會結束前通過內閣決議案,以便在強行解禁集體自衛權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公明黨“剎車”失靈
  與自民黨結成執政聯盟的公明黨一直以“和平之黨”自居,被日本政界認為是防止安倍政權暴走的最後一道“剎車”。在兩黨開始就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進行磋商後,公明黨始終態度謹慎,對自民黨提出的假想事例提出質疑,認為自民黨的舉動操之過急。
  觀察人士指出,公明黨掙扎著踩下的剎車,最終以失靈宣告結束。沒了公明黨的阻礙,預計今後在解禁集體自衛權問題上,安倍政權將更加隨心所欲。
  安倍占據主動權
  自2012年12月上臺以來,安倍始終致力於修改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鑒於通過修憲解禁集體自衛權步驟多、時間長、難度大,安倍政權便醞釀通過修改政府對憲法的解釋來實現所謂集體自衛權的合法行使。
  觀察人士指出,日本內閣法制局在戰後一直肩負解釋憲法的重任,以“獨立性”自居,連首相都不能輕易介入。如今,內閣法制局已變成對政府唯命是從的官僚組織,曾經的“憲法守護者”被安倍控制了人事權,失去了抵抗能力。
  5月底,日本維新會分裂,由此拉開日本在野黨重組大幕。包括日本維新會分裂後的兩黨、大家黨、連結黨、甚至民主黨在內的在野黨紛紛開始合縱連橫。在最大在野黨民主黨內,黨首海江田對重組態度謹慎,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而前黨首前原誠司則贊同解禁集體自衛權,並推動解除海江田的職務。安倍利用在野黨的混亂成功占據了主動權。
  “新三條件”後果惡劣
  自民黨和公明黨高層13日舉行執政聯盟安保政策會議,自民黨提出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新三條件”。
  這三個條件是:其一,如果日本的“國家存在、民眾性命、自由和尋求幸福的權利因日本或其他國家受到武力攻擊受到嚴重威脅”;其二,不存在其他現有的合適手段擊退侵略,保護民眾權利;其三,僅限必要最低限度動用武力。
  日本專家學者指出,雖然政府強調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會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但“新三條件”有充分的可能會被擴大解釋。
  日本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一針見血地指出,安倍的真正目的是要逐漸擴大行使集體自衛權,“錶面上說是最低限度,但實際上要徹底架空憲法第九條”。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原標題:安倍“積極和平主義”不能帶來真正和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x29hxls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